关于刷购物车收藏夹
关于无意中的冒犯
贫民不配去音乐厅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很长一阵子没去音乐厅了。
最近音乐厅终于开始高频组织演出,我一场一场点进去看,发现最外一圈(自营演出中票价100的区域,买会员还能低至80甚至70)的平民票全部售罄。
第一反应是没有电影看大家都跑去看展看戏听音乐会了,可是随着我检查得越来越多,甚至是最新发布的演出也就留了N区的个别座位,从来没有售罄过的、乐团后侧区域的座位也场场“售罄”,我终于意识到,这大概率是为了限制人数直接锁掉外圈的票。
如此一来,自营演出(基本上都是深圳交响乐团的演出)的最低票价就从100变成了180,会员价则从80涨到144。难以接受。疫情前我曾经每个月听两三场音乐会,80块的票价在心理感受上不比电影票贵多少,而且那个时候时不时有海外名家名团来交流,十分超值。
对比现在,没有了名家名团来交流、也没有出海交流,就你深交自己闭门造车,入场最低门槛还几乎翻倍,我就问你一句凭什么?我工资又没翻倍!(还有工资就谢天谢地了)
平民(贫民?)不配听音乐会吗?
我想,最低180一张票的价格去听一个半小时音乐会,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算奢侈了。在各种文化活动中,音乐会的门槛已经不算高了,连它都很奢侈的话,其他文化产品更不是普通人唾手可得的东西。
我理解音乐厅不是做慈善的,没有义务照顾普罗大众(且不论艺术公共设施是否应该尽量惠及大众、市民文化生活是否应受扶持这类涉及政策的问题)。但这个时代大家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正需要文化产品来调节精神生活(精神状态?)。
怎么办呢?
真是太残酷了。
关于近几年进口片的fun facts
最近实在是憋得发慌,太想大银幕看大片了,尤其是动作片,biubiubiuboomboomboom拳拳到肉火花四溅那种。(错过子弹列车真的好可惜)
于是我上澳门和香港的网站瞅了瞅他们最近有啥可看,唉,确实好莱坞这两年也疲软,但总归有些有趣的片子。为什么不在国内网站上查呢?当然是因为学乖了,咂摸出味儿来了:凡是特别过瘾特别爽让人恨不得泡在电影院里刷它个几遍的片子就别指望能在大陆看了。
与Disco Diffusion的交涉
DD跑图几天后,我感觉这事本质上和与人类沟通没有太大区别。
想好自己想要的东西,简单、明确、详尽地表达,并根据对方的反馈,分析双方理解偏差在哪里,进一步调整自己的字词/参数以确保双方逐渐逼近the same page,如此循环。
一些碎片
1.前阵子在微信通讯录里删了差不多100号人,突然想到一个词,有些人真就是一次性朋友。年轻(?)的时候觉得加多个人说不定哪天用得着,现在就知道了,用不着因为这个想法去加人。该认识的总会认识的,加不加都一样,该不认识的还是不认识,加不加也一样。决定以后的一次性活动如果再遇到有人要加微信我就说“下次见到再加吧”。
2.从来没有什么无缘无故无条件的爱(幸运的话也许在原生家庭里有),都是磨合。
3.可磨合的人(“磨合able/磨合worthy”):有好奇心、责任感、积极解决问题的心态。
4.刚工作买东西全乱买,跳槽之后因为贫穷开始减少购物,尤其是不囤货;最近更穷了,开始学会“合理囤货”。
5.一个简单的买衣服的方法:找一个真的非常非常喜欢的系列,然后all in。(当然这样的衣服可遇不可求,我也就最近遇到)
6.人与人之间,不能相互理解才是正常,真正让人难受的是你重视的人根本就没打算去理解。更坏更差更恶毒的做法,是直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别人身上,还要说我这是为你好。其实不理解他人最好的做法就是坦诚承认,我真的不理解你。如果能更好一点,那就是“尝试”去理解,而且即使无论如何也不理解,至少还会尊重你的异见。
另一个角度,我们也永远不应该抱持着什么人一定会理解自己的期待。人活一辈子,就是有可能,永远都没有其他人能理解你的。So what? 我还有自己。
水煮菜
剪短发以来,理发的频率一直保持在一到两个月一次。近二十年间,理发单次花销从10块一次到20+、30+、80+又到180、280(20多到280是近十年的变化,最开始十年一直是十块),最近合作了三四年的Tony的价格已经到了480,而我的经济状况恰好跌到谷底,甚至一度想到留长发算了……然而在深圳的六月份开始留长发实在是自虐,我不得不仔细想想剪头发何以令我如此为难。
重修消费观
最近处于极限省钱的状态。一方面多少有点憋屈,比如周末以前都是花一天时间在外看书,在家里呆不住;可现在实在是心疼几十块的饮料钱,也就只能坐在家里,发现也不是不行,毕竟原来一直都是这么过来的。买菜也告别了用了很久的盒马,发现其他app比它划算好多,粗略一算这两三年光是买菜都亏掉了五位数,之前原来还不够穷。另一方面,我之前对自己的需求也没有了解透彻,经常有菜都放坏了还没吃,现在才会认真想,我是不是还有点啥没吃完,真的需要买这个吗?
三十岁的我
周日参加的茶会主题是《三十岁的我》。猜猜这个话题的参与者是什么群体?全部是女性,而且绝大部分是30左右的单身女性。
听了大家的故事之后关于婚姻、亲密关系、死亡焦虑等等都有了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