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很长一阵子没去音乐厅了。
最近音乐厅终于开始高频组织演出,我一场一场点进去看,发现最外一圈(自营演出中票价100的区域,买会员还能低至80甚至70)的平民票全部售罄。
第一反应是没有电影看大家都跑去看展看戏听音乐会了,可是随着我检查得越来越多,甚至是最新发布的演出也就留了N区的个别座位,从来没有售罄过的、乐团后侧区域的座位也场场“售罄”,我终于意识到,这大概率是为了限制人数直接锁掉外圈的票。
如此一来,自营演出(基本上都是深圳交响乐团的演出)的最低票价就从100变成了180,会员价则从80涨到144。难以接受。疫情前我曾经每个月听两三场音乐会,80块的票价在心理感受上不比电影票贵多少,而且那个时候时不时有海外名家名团来交流,十分超值。
对比现在,没有了名家名团来交流、也没有出海交流,就你深交自己闭门造车,入场最低门槛还几乎翻倍,我就问你一句凭什么?我工资又没翻倍!(还有工资就谢天谢地了)
平民(贫民?)不配听音乐会吗?
我想,最低180一张票的价格去听一个半小时音乐会,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算奢侈了。在各种文化活动中,音乐会的门槛已经不算高了,连它都很奢侈的话,其他文化产品更不是普通人唾手可得的东西。
我理解音乐厅不是做慈善的,没有义务照顾普罗大众(且不论艺术公共设施是否应该尽量惠及大众、市民文化生活是否应受扶持这类涉及政策的问题)。但这个时代大家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正需要文化产品来调节精神生活(精神状态?)。
怎么办呢?
真是太残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