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短发以来,理发的频率一直保持在一到两个月一次。近二十年间,理发单次花销从10块一次到20+、30+、80+又到180、280(20多到280是近十年的变化,最开始十年一直是十块),最近合作了三四年的Tony的价格已经到了480,而我的经济状况恰好跌到谷底,甚至一度想到留长发算了……然而在深圳的六月份开始留长发实在是自虐,我不得不仔细想想剪头发何以令我如此为难。

前阵子在某个城中村的犄角旮旯里,发现了露天摆个椅子直接为客人理发的师傅,简直梦回90年代,可惜不记得具体是哪个位置了。现在回想起来,那才叫理发啊。当下那些门面精美的理发店,其实都不是纯粹的理发。于理发师而言,ta是在服务金主爸爸,于客人而言,ta是在消费。服务与消费就涵盖得很广了,别的不说,服务“态度”是一个考核指标吧,你个做服务的,得把客户当上帝吧。这样问题就出现了,重点也跑偏了——首先双方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其次一定会出现把客户关系放在技术之前的人和店,并且为了讨好客户做大量多余动作。作为一个只想理发的人,我既不需要微笑服务也不需要你嘘寒问暖拍马屁,也不需要洗吹造型走在时代前线,我就想你把超过脖子的头发处理下(短发长到抵着脖子的长度太难受了),清清爽爽get things done,这才叫理发。

我们为理发所付出的价格,很多根本与手艺无关。店面、人工当然有基本的运营成本,但现在大家都往“高端”走,很多“增值”服务都增在虚头八脑的地方。我当然理解理发师本人的手艺会随着经验而越发值钱(如果ta是个认真精进自己的Tony),但基础款理发手艺再好也上不了天,就好像最顶级的大厨来做一个水煮菜,你把它做成国宴的开水白菜也就百十来块(我还特意百度了下,最贵的真有卖到2000的,不过那能有几家呢)。一个洗剪吹收到四位数真的离大谱,当然也可能人家做“圈层”,压根就没打算让普通人进这个门。

手艺当然值钱,但如果一个手艺高超的人就要告别平民阶层,或者说平民阶层就不配接触好手艺,也是挺荒谬的。一个会做开水白菜的师傅也可以同时做水煮菜啊。一个理想的状况应该是每家理发店都有10块到万八千的服务,像我这种简单修剪一下的十几块五分钟搞完送客,有钱有闲的就去精雕细琢搞成大明星。现在的状况是,最便宜的理发基本也在40+,并且由于内卷,(几乎)所有的Tony都会给你精雕细琢给你磨上一个小时,有必要么?

许多Tony在我开始留短发的时候才刚出生,他们恐怕都不知道曾经有过那么淳朴的年代。很多人自己(包括我)也忘了,自己的真实需求其实很基础,商家附带的所谓各种花里胡哨的“服务”并不是自己的需求,为什么要为这些东西买单呢?多少有点捆绑销售强买强卖的意思,然后还说是为了客户体验。这似乎也是一些行业共通的问题,大家的精力都不在基础款上,反而直奔马斯洛需求层次的上层。最典型就是许多人吐槽的深圳其实没什么好东西吃(也许有但不是给普通人吃的),网红餐厅都是拍照打卡点——可是人来吃饭的地方,最基础的需求难道不是吃饭么?拍照打卡可能可以满足一些形而上的需求,比如满足虚荣心、打造人设之类,但说句实在话,形而上的东西归根结底都不是钱能搞定的,只能说花更多的钱得到心理满足的几率会大一些,但那些满足也是不真实的。

回归真实,回归基础,回归剪短就是剪短。用最少的钱最朴素的方式get things done,没什么可羞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