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处于极限省钱的状态。一方面多少有点憋屈,比如周末以前都是花一天时间在外看书,在家里呆不住;可现在实在是心疼几十块的饮料钱,也就只能坐在家里,发现也不是不行,毕竟原来一直都是这么过来的。买菜也告别了用了很久的盒马,发现其他app比它划算好多,粗略一算这两三年光是买菜都亏掉了五位数,之前原来还不够穷。另一方面,我之前对自己的需求也没有了解透彻,经常有菜都放坏了还没吃,现在才会认真想,我是不是还有点啥没吃完,真的需要买这个吗?
有个典型例子是买花,之前有段时间一直在买进口花,单只价格够买一束云南花,之后回到国产花,又降级到生鲜平台的垃圾花,最后根本就不再买花了。妥妥的消费降级,但好像也可以看成重新认识自己的需求,或寻找不同方式满足需求——因为这时我才突然想起来,附近就有人卖盆栽月季,如果我想要一直有鲜花陪伴,盆栽才是最好的选择,不仅活得比鲜切花久,还能开得更好。可之前这就没在我的选项里面出现过,我默认自己一定养不好,然后根本懒得去想。
人们管花钱越来越奢侈叫消费升级,花钱越来越少就叫消费降级,明显带有评判色彩。升级当然好,降级可就“不好”了,暗示你走了下坡。但这不也是一种开拓选择范围的方式吗?为什么古人会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猜测和心理感受有关吧——由俭入奢意味着向上爬、获得成功,由奢入俭多少意味着“落魄”了,有失颜面。
当然我们总是可以选择跳出颜面PK的舞台。我从锻炼中曾得到一大感悟,那就是退阶比进阶更重要,因为进阶不当容易引发代偿和损伤,懂得退阶反而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你当然也可以说这是自欺欺人不思进取,一切终归得回到个人感受——降级/退阶之后,心里是否平静,是否有不甘。)